安徽博物院,有一件特殊的藏品,
一件小小的棉襖,
打滿補丁、破舊不堪。
↑2021年4月17日,安徽博物院內,馬毛姐送解放軍渡江時所穿的小棉襖。新華社記者黃博涵攝
72年前,它穿在一位14歲姑娘的身上。
1949年4月20日夜,渡江戰役打響。
槍林彈雨的長江江面,
百萬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,
沖破天險,
一舉突破國民黨反動派苦心經營的防線。
那一夜,這件“小棉襖”,
出現在百萬雄師的身邊。
她和哥哥,一人掌舵一人劃槳,
送解放軍渡江。
子彈像雨點一樣飛過來,
落在船邊上,
打爛船帆,
也從“小棉襖”的右臂穿過,
她忍住痛,穩住舵,
一直向著對岸的方向。
一整夜,她橫渡長江6趟,
把3批解放軍送上南岸。
她是渡江戰役中年齡最小的支前船工,
名叫馬毛姐。
↑馬毛姐舊照。資料圖片
出生于江邊的船戶之家,
在舊社會受盡折磨,還被送去做童養媳。
直到解放軍來了,分田地,送糧食,
這才有好日子過。
她不顧家人勸阻、解放軍的婉拒
當夜跳上木船,送親人過大江。
渡江戰役勝利后,
她被評為“一等功臣”。
72年后,“小棉襖”已耄耋之年,
卻依舊記得當年烽火歲月。
↑2021年3月24日,馬毛姐在講述渡江場景。新華社記者黃博涵攝
渡江戰役的勝利,
是千千萬萬個像馬毛姐一樣的“小棉襖”
用小船劃出來的。
↑人民群眾給解放軍送鞋子。資料圖片
↑老大娘劃船送解放軍過江。資料圖片
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史料時發現
渡江戰役中,每一名解放軍戰士的身后,
至少站著十位支前群眾。
↑豫皖蘇地區參加渡江作戰的民工擔架隊整裝待發。資料圖片
而這,
就是“小棉襖”蘊含的巨大力量。
這,
就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能夠克服任何困難、無往而不勝背后的人民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