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平面以下300米,是人類借助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,所能達到的飽和潛水施工極限,而300米以下的深水區,就是“水下機器人”ROV進行海底作業的主場。在它們的背后,有一群技術過硬、沉著冷靜的操控者——ROV領航員,這群人也被稱為“深海宇航員”,但他們從不下水,全靠意念在深海潛行。36歲的韓超,就是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一代ROV領航員。
不久前,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“?;惶枴痹谀虾|部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并精準就位,此刻,項目進入安裝的關鍵階段——剪切導管架上的濕拖纜,韓超將通過操控水下機器人ROV來完成這項重要任務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ROV下水前的時候,是不知道纜在水里的狀態是什么樣的。它的角度比如說它是90度還是60度,這種角度是不可控的,水下面是有水流的,不像我們在陸地,陸地上你有支撐,那個相當于人是在懸空著的狀態。
上天不易,下海難,復雜而精細的水下作業,絕不會寬容任何一點細小失誤。在巨大的水壓之下,在瞬息萬變的海流之中,韓超要尋找到機械手與拖拉纜剛好是90度的位置,用恰當的力度和速度剪切。一絲一毫的偏差,都有可能讓兩者粘連,造成機械手扯斷、ROV鎖死和整個項目的停工。
韓超和團隊成員又打了一場漂亮的硬仗。從2007年至今,他們牽引著ROV,“量身定制”著各種水下設施的設計、建造、安裝、調試等流程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300米以下是我們目前潛水在工程應用當中的極限。ROV就代替我們潛水員到水下,相當于是把我們人的眼睛延伸到海底,然后把你的手延伸到海底。
六米見方的ROV,渾身上下有3萬多個精密部件組成,重,可推動上千噸水下結構物的安裝,輕,可巧擰二三毫米的鋼絲。這個“黃胖子”神通廣大,但駕馭它卻十分不易?;璋档暮C嬷?,機械手對物體的感知只能由傳感器顯示。韓超需要同時盯著主攝像頭、后視攝像頭、機械手攝像頭等9塊屏幕,并密切關注聲吶、定位、油位、油壓等數據信息,在心中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作業空間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同樣你的手腳要并用,你要在抓的同時后面你不要忘了還有一條臍帶纜是連著你的,你拉得太緊了它把你給拽回來,你走得太慢了,可能纜放多了以后,你整個纜全部都盤了一地。那個是你看不到的,真正當你發現全部都是一堆纜的時候,那整個可能已經打結了。你再稍微一用力,那通信要不然斷了,要不然就絕緣報警。
眼觀六路、耳聽八方、手腳并用、左右開弓。韓超是很多同事眼里的“超人”,但誰能想到,當年做學徒時他卻連ROV的控制間都難以進入。
十幾年前,我國出于深水油氣田開發的需要,開始從國外引進ROV設備及外籍專家。當時每個ROV班配備四名外籍人員和兩名中方人員,外籍人員負責操作控制,中方人員卻只能在甲板上干些雜活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擦油、抹漆的維護保養都是我們中方人來做,所有帶技術含量的維修都是由外籍專家來完成的。甚至有的時候,我們想進控制間去看一下的機會都沒有。
從0到1的路并非坦途,既然別人不愿授之以漁,就必須自己探出一條路來。ROV結構精密、造價高昂,光操控臺上的按鈕就有1200多個,更涉及通信、飛行、機械、計算機、遙感、海洋工程等多個學科,韓超反復翻閱資料,啃下每一個專業術語,摸清了水下機器人的“五臟六腑”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那時候每天拿著學習詞典,就每天查單詞,查完了就記到本子上,晚上睡覺前來一遍,早晨醒了以后再來一遍。
然而能夠實操ROV機會實在太少,韓超就自創“土方子”演練飛行線路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我就拿了帶著一條長長尾巴的電線的這種鼠標,我就模擬將鼠標的這條線往一根柱子上或者其他地方纏幾圈。我想我在操縱ROV的時候,我應該是怎么走這個方向才能夠走出來。
經過整整5年的刻苦訓練,韓超成為我國第一位持證ROV總監,他帶領小伙伴們不僅擺脫了對外籍ROV人員的依賴,并將中國人的腳印穩穩扎在1500米的大海深處。
2021年3月,南海萬頃波濤之上,我國首個1500米水深自營深水大氣田開發項目——“深海一號”的主臍帶纜鋪設遇到了大難題,由于水位太深,兩臺ROV多次嘗試糾偏,也無法讓臍帶纜進入到指定位置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監督 龔元龍:我當時試了兩三次,就在我想做進一步嘗試的時候,這時候韓超拍了一下我的肩膀,暫停,我們必須要重新換一個作業方案。
韓超指揮兩臺ROV,配合將臍帶纜拉起離開海床,再讓ROV反方向回轉,最終成功將纜體轉到正確角度。在他和團隊的密切協作下,“深海一號”大氣田7根臍帶纜海上安裝作業提前22天順利完成,節約成本2800多萬元。
浩瀚的海洋,迎接著想要探索它的人。從9米到1500米作業水深,是一場不斷攀登的歷程,每一寸深潛,都烙印下韓超徜徉蔚藍的足跡。
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海油工程ROV總監 韓超:我們要肩負起發展起來這個行業,(把行業)推動起來的這種重擔,我見證并親歷了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。這個時代需要我們,這個是我們的時代!
(總臺央視記者 張勤 岳群 盛潔 張昊 深圳臺 辛澤銘 陳楠)